目前国内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阶段,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的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盈利能力普遍面临挑战的石化企业,如何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以及资源、环境制约的严峻挑战中生存,成为探索的焦点。
6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认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要抓住全球石化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历史机遇,抓好原料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石化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基础大宗石化产品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并推动中国石化产业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跃升,开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近年来,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在加快推进新一轮结构调整。一是原料多元化进程加快,美国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对世界能源格局和石化产业竞争力格局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发展重点加快向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等新兴战略领域转移,许多跨国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果断剥离传统业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三是绿色低碳成为主流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主要跨国公司普遍实施了责任关怀,危险化学品监管和行业自律进一步增强。
对我国石化产业来说,新一轮全球结构调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国石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已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产业产能普遍过剩,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化工产品仍依赖进口。产能过剩造成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引发市场无序竞争,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处于长期亏损、停产状态,严重损害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石化产业的产能还在增加,随着大批新增产能释放,同质化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扭转,行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危机,李寿生认为,中国不能简单照搬日本或韩国壮士断腕做法,特别是不能甩掉乙烯等基础工业。中国必须考虑自身市场发展需求实际,从保障中国石化产业安全的角度配套发展。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大型企业应该放弃一味求增量规模扩张的道路,依托现有装置和技术,从延伸产业链入手,结合市场需求,把部分同质化大宗产品进一步深加工,打造成为有特色有效益的产品。
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当前的战略重点,特别是化工新材料高端技术。李寿生认为,化工新材料特别是高分子化工新材料,是一个市场前景巨大、技术含量极高、产品附加值诱人的尖端领域,不少石化强国都集中力量在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电子化工新材料、农用化工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以及橡胶纤维黏合剂建筑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
我国化工新材料已被列入十二五石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工信部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全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
从目前的发展看,我国一批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突出进展,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高端材料、新领域化工材料、卫生级化工材料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希望我国有科技实力的大型企业抢抓机遇、迎头赶上。李寿生说,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发展有可能在聚氨酯、合成橡胶、有机氟、有机硅、高性能碳纤维、稀土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取得领先。
以国际知名公司拜耳为例,李寿生介绍新材料发展情况,目前,拜耳公司食品包装材料年销售额达20亿欧元左右,而中国此类市场发展空间还要更大。展望未来10年,拜耳新材料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食品包装材料、绝热保温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电子纳米材料。我们要正视中外差距,从今天跨国化工公司发展方向中,找寻我们发展的战略重点。石化联合会也在对中外跨国化工公司进行创新能力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为中国实现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及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